百货店自营模式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2/07/20  来源:暂无

分享到

分销系列研究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香港利丰集团研究中心于2010年发起,旨在了解中国分销体系中的关键点、主要问题、解决方案。2010年和2011年,分别发布了主题为“连锁经营在分销中的作用”、“经销、代理制度研究”报告,在行业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今年,报告的主题定位于“百货店的自采自营”。
当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明显提升,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日益壮大,消费潜能巨大。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进一步明确了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加快流通业发展的财政、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应当说,当前我国百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当前我国百货业发展正在走向低迷,经营业绩普遍下滑,百货店关门倒闭现象时有发生。2012年上半年合肥百货净利润下滑17.42%,百大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9.73%①。北京市65家重点百货企业2012年上半年商品销售额仅增长5.9%,其中有31%的企业出现负增长,新光天地和赛特购物中心等高端百货店销售增幅明显减缓,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7.9%和9.6%②。即使在“十一黄金周”,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楼、银泰武林店、银泰西湖店、解百等6家商场销售额仍同比下降8.68%③。继2011年太平洋百货两家北京店、新世界百货无锡店关门之后,2012年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广百百货成都店和深圳店等黯然退场,日前深圳西武百货已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百货业整体低迷趋势正在蔓延。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价高企、网购冲击等外部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百货业内在的经营模式问题,即居于主流的联营模式已经无法为百货业创造新的利润空间,行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日益凸显。在上世纪90年代,联营模式支撑着我国百货业度过了资金难关,有效规避了经营风险。但是,与联营模式相伴随的百货店盈利能力下降、经营能力退化、恶性竞争等种种负面问题也日益凸显,再加上购物中心、大卖场以及线上电商等多渠道挤压,百货店核心竞争力每况愈下。经营模式是自营还是联营,百货店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新时期必须做出抉择。放眼世界,欧美百货店大都以自营模式为主,之前以联营为主的日本百货店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倒闭潮之后,也提出了扩大自营的战略目标。缩减联营、扩大自营是百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国内百货店自营转型行动迟缓、无所适从,只有为数不多的百货店试水自营,对于整个百货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研究百货店自营模式对于促进百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本上看,自采自营是百货店的根本出路,百货企业应从现在做起,全方位考虑买手培养、资金利用、激励机制等措施,为下一步的激烈竞争作好准备,真正做到“积跬步,行千里”。
本研究于2012年6月开始,采取典型企业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企业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

下载附件:

百货店自采自营模式研究2012.pdf